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真的假的。我有些不相信,蒙古军队虽然有一段时期天下无敌,可那是天尸啊,移山倒海的大能力,普通人再多也打不过这种怪物吧。
你以为蒙古铁骑只靠肉身就能无敌于天下?老道士嗤笑一声:不要小看天下群雄,各国各地谁没点底子,如果靠马就能游走天下,杀尽四方,游牧民族怎么会被困在边境千年。历史是人为,但人能篡改历史。如果你相信书上写的,那你见过历史抒写过道法神奇吗。
我默然,不再反驳。老道士说得很有道理,年月过的久了,史书上写的也不全是真。否则的话,这世上哪还有那么多未解之谜。
那魏家愿意出头吗?我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
或许会,或许不会,但总归有希望。老道士也不确定。
一听老道士这话,我就觉得希望肯定不大。这年头,谁愿意没事乱出头啊。再说了,噶木虽然是从魏家得的炼尸法,可这又不是古代,还真有师门清理门户的事吗?
不过这种神神鬼鬼的东西,说不准就跟常人想的相反。我问老道士,打算什么时候去。
他想了想,说等伤养的差不多,大概三四天之后再走。
闲着没事的时候,问起他与噶木之间的关系。老道士说,他与噶木认识不算久,也就这两年的功夫,说交情也有,但算不上深。不然的话,当初找噶木帮忙杀地养尸,也不用以龙虎丹为代价了。
不过,老道士为什么去杀地养尸一直令我感觉奇怪。对此,他的解释是师门遗命。
第二十一章 地养尸丹(10)
老道士的师父在离世前留下密函,告知某年某地有地养尸出世,务必杀死。老道士思想很传统,所以遵从师命守在西双版纳等待地养尸出世。只不过他没想到地养尸那么机灵,刚出来就跑了。不然的话,也就没有我被他带去西双版纳的故事了。
三天很快就过去,老道士的伤养好了大半。面色逐渐红润,中气也足了。看着他这幅样子,我愈发的轻松。只要老道士没事,前面就算有悬崖……傻啊,肯定不跳。
去魏家的路上,老道士讲了些这一脉的规矩。
天尸一脉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忌讳打探所炼尸体的身份。
因为为了保证炼尸能发挥最大能力,尸体生前的三魂七魄会被打散,诸如生平经历,七情六欲有关的都要被抛弃。留下的,大多是武者本能。这样的话,炼尸才有成长到最强的可能。当然了,也有因为魂魄遗留了一丝记忆,导致后来超脱炼尸人的控制反叛的事情。
这件事在天尸一脉也是秘辛,就像周家丢了降魔剑七十年不敢吭声一样,算得上耻辱。好比人养的狗,养了十年回头再咬伤你,说出去太丢人了。
另外,新尸极易受干扰,所以各个房间不能乱闯。不然的话,很容易惹出人命。如果出了这样的麻烦,别说魏家帮忙出头了,老道士和我恐怕都走不出去人家的门槛。
最后一点是,魏家的人年幼便开始练武,火气很旺。所以,少开口少看人少做事,以免惹是非。以老道士的本事虽然不惧,但我还不行,可能随时被人一巴掌拍死。
老道士说这话的时候,看我就像看一只苍蝇。
死老头,我哪点像苍蝇!长的不像,说话也不像!我都没说你长的像苍蝇拍呢。
西双版纳已是第二次来,噶木的事,让我对这片美丽的净土有了阴影。
我忽然想起曾问老道士,为什么山村的人都冷冰冰的,唯独噶木很热情。老道士当时回答我,他是个另类。这是不经意间想起的疑问,用来打发时间。
第二次被问起这个问题,老道士沉吟了一阵,说:噶木其实原本是魏家的人。五十年前,被魏家捕尸堂堂主收养。不过后来因为一些事情反出魏家,这种家族对弟子要求很严格,一旦反出,不杀也要废除所有功法,以免外传。但噶木没有受罚,魏家默认他的离开。
这件事,也是噶木告诉老道士的,说不清真假。但可以肯定的是,这里面必定有什么故事。
谈起噶木时,老道士脸色平静,但语气总带着一丝不自然。我知道,他还是纠结着噶木欺骗他的事。更何况,铜尸阵差点杀了他,对这样一个人,老道士没恨得咬牙切齿已经心胸异常宽广了。
我们到魏家的时候,是中午。
阳光明媚,一片鸟语花香。魏家座落于一片深山,于一座山谷中开辟了空地,安放宅子和族人。
这是当初为了躲避蒙古骑兵,不得已才躲来这。骑兵再厉害,在山里也是没了爪和啄的老鹰。
老道士告诉我,这方圆几百公里,都属于魏家的领地。任何人都不可以在这里争斗,以免惊尸。违反者,熟人还好说,陌生人直接就宰了喂狗。
哦对了,魏家没狗……
我们是从一条略高的小路穿行而来,看到魏家宅子的那一刻,我深深地被震住了。
在这茂密的丛林中,硬是出现一片空地。一间间古典民宅错落有致的安放各处,黑压压一片,最中央是三层高足足十五米的主宅。这仿似群星拱月一般的气势,让人呼吸都忍不住停顿。就像眼前出现一只远古凶兽蛰伏,一旦惊动,势必惊天!
据老道士说,在深山的某一处,魏家还在山体里硬生生掏出了一座祠堂。那座高达一百多米的大山,几乎被整个掏空。
如此浩大的工程,非人力可为,是由魏家几百年前最强的几具古尸联手打出来的。在那一天,冲天的尸气,几乎腐蚀了方圆百里范围。老道士说,连他师父说起这一段时,都深深的敬畏。
这一番话,让我对魏家有些惊惧莫名...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