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将兵工精神融入育人过程。构建重应用、重实践、强能力的课程体系,形成以第一课堂为主、第二课堂为辅、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多渠道有机结合的培养机制。
加大以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为重点的课程改革的力度,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使课程教学贴近实际、注重应用,符合时代发展。
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探索工程实践和社会实践的有效方式和有效渠道,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2.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强化优势打造特色
加强专业建设。一要继续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改造、调整不适应社会需求的个别专业。二要巩固和强化传统学科专业的优势、打造专业特色,培育和扶植新办专业,使其尽快形成优势、办出特色。三要推动专业群建设,以国家级特色专业及省级示范专业为龙头,依托省级重点学科及重点实验室逐步将武器、机械、信息、材料化工等方面的专业建成在国内或省内具有明显优势和特色的专业群。
加大课程建设的力度,形成完善的建设机制。加强重点课程群的建设,建设以省级精品课为核心的具有辐射和支撑作用的重点课程群。
加强实验室建设和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构建具有开放式、立体化、多层次的实验教学和创新教育平台,完善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
3.加强教学管理和质量保障,加大教学经费投入
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一要完善学分制管理体制,从制度上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及个性化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从管理。二要加强质量保障机制和制度建设,引入激励竞争机制、绩效评价和质量评估机制,实现纵向管理与横向管理相结合、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的质量管理格局,形成学校各级领导重视教学、各部门主动服务教学,教师投入教学的工作局面。
加大教学经费的投入力度,确保教学基本建设经费与教学四项经费的投入。
4。多渠道深化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完善素质教育工作机制和体系。进一步完善综合素质教育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完善学生综合素质学分认定办法,加强实施过程监督和管理。完善以大学生综合素质学分评定为基础的素质教育体系。
构建以弘扬兵工精神为主线,以学风、校风建设为核心内容的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体系,实现校园文化活动的项目化、品牌化,充分发挥学生在素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建立校、院、班级三级联动,学生全员参与的学生第二课堂活动机制,为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及志愿者服务活动搭建平台。制定有关鼓励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政策,推动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完善校内选拔、组团参赛机制,建设大学生科技创新中心。完善社会实践活动机制,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在现有基地的基础上新增基地12-20个,在校大学生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2-3项。
构建全方位、分层次、多渠道的辅导员培训体系,健全辅导员评价考核体系,完善激励机制,促进辅导员队伍的规范化、专家化和职业化。
5.完善就业体系建设,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制订切实有效的政策,大力推进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建立健全就业工作评估体系,使全员促就业成为教职工的自觉行动。
加强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完整的就业创业指导体系。一要建立健全就业指导教研室,加强师资培训与工作研究,打造高水平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创建全程指导、全员参与及专家指导的就业指导模式。二要大力发展职业咨询师制度,为学生提供高水平、个性化的职业生涯发展指导。三要加强对就业创业指导理论的研究和就业趋势研究,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体系,构建完整的就业创业指导体系。
充分挖掘利用多种资源,进一步拓展并加强就业基地建设,形成一批稳固的毕业生就业基地。加强毕业生实习基地建设,为毕业生就业搭建平台和桥梁。
进一步加强学校毕业生市场的建设,使校院两级就业市场逐步成熟完善。进一步推进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提供高水平的就业工作信息平台。
积极开展并推进学生的创业教育及培训,充分利用国家各项优惠政策,推进我校创新教育的成果,积极培育毕业生创业典型,逐步创建毕业生创业基地。
6.深化改革、加强建设,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深化研究生培养体制改革。建立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度和研究生资助制度,完善各类奖学金及研究生三助制度;建立校内外研究生培养基地,以科研项目和科研团队为基础,充分挖掘研究生创新潜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指导研究生进行科技创新,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和水平;整合学校资源优势,打造多学科通用的、开放式的研究生实验平台;打破学科界限,开展不同院系不同学术背景深层次、多角度、全方位横向交流和探讨;制定研究生创新计划,通过支持研究生出席国际会议、举办学术论坛聘请专家、学者进校讲学,拓宽研究生视野,提升创新能力。
实施规范化的管理,建立健全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估体系,完善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与监控机制。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健全导师遴选与聘任制度,积极推行导师聘任与导师考核挂钩制度。不断提高导师学术水平、科研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
大力加强理科专业建设,提高学校的基础理论研究水平,为学科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一)建设目标
按照积极引进,加强培养,提高个体素质,优化整体结构的原则,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以适应教学研究型大学发展需要。
至2012年,建设一支规模和结构基本合理、素质良好、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具有较强工程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基本满足教学研究型大学需要的师资队伍。
至2020年,建设一支规模和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工程实践经验丰富、创新能力强、学科梯队结构合理、拥有一批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的教学与科研的拔尖人才、满足现代化教学研究型大学需要的师资队伍。
(二)建设内容
1.高层次拔尖人才队伍建设
至2012年,构建拔尖人才培养体系。分两个层面分别培养和引进10个学科带头人拔尖人才与15个后备学科带头人拔尖人才。学科带头人拔尖人才基本达到国内知名和省内一流,完成后备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学校将拥有高水平学科带头人20-30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2名,省级教学名师4-6名。
至2020年,引进和培养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领军人物30-40人,国家级教学名师3-5名,省级教学名师10-15名。
2。师资队伍规模与结构建设
至2012年,根据学校的发展规模,按1:18的师生比,师资队伍规模将达到1110人;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比例达到80%,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30%;教师中高、中、初级职务结构比例达到45:45:10;在校外完成某一级学历(学位)教育或在校内完成其他学科学历(学位)教育的教师比例达到85%。
至2020年,师资队伍规模将达到1250人;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比例达到95%,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70%;教师中高、中、初级职务结构比例控制在55:40:5;在校外完成某一级学历(学位)教育或在校内完成其他学科学历(学位)教育的教师比例达到90%。
3.师资队伍能力与质量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创新能力培训、实践能力培训、教学基本功培训,为培养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提供师资保障。
(三)保障措施
1。实施高层次拔尖人才引进、培养计划,推进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
以学科建设为重点,兼顾学校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工作,制定学科梯队、教学团队和创新团队建设规划,实施高层次拔尖人才引进、培养计划。学校今后每年将投入500万元资金,面向国内外引进高层次优秀人才,重点引进大师级领军人物、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和具有实践工作经历的中青年优秀学术骨干。健全和完善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中青年骨干教师、优秀主讲教师等的选拔、培养管理制度。学校将采取择优选拔、重点扶植、动态管理等一系列措施,选拔培养一批教学、科研成绩卓著,在省内、外知名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充分发挥高层次拔尖人才在学科梯队、教学团队和创新团队中的引领作用,推进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
2。实施中青年教师学历提升计划,优化师资队伍学历结构
为满足教学研究型大学对师资队伍学历层次、结构的要求,结合学科梯队建设和教学团队建设,实施中青年教师学历提升计划。学校每年选派30~40名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的重点大学或科研院所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以促进教师知识结构更新,提高教学和科研能力,优化师资队伍学历结构、学缘结构,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3。实施教师实践能力培训计划,为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提供师资保障
围绕实施工程教育,突出工程实践和社会实践,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色,实施教师实践能力培训计划。对毕业后直接分配到我校工作的教师,学校根据专业特点将其送到企业进行为期半年至1年的实践技能培训;实行教师学术休假制,教师工作每满6年,可休半年学术假,到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进修与学术交流、到企业实践锻炼。以增加教师的工程背景,提高其实践能力,更新其知识结构,为学校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提供师资保障。
4。实施国际师资培训和教育科研合作计划,提高教师创新能力,开阔国际视野
为了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开阔国际视野,实施国际师资培训和教育科研合作计划。一是送出去,学校每年将选派15~30名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教师到国外的著名大学或科研院所做访问学者、进修和学习,以拓宽教师的学术视野,提高学术水平,培养参与国际科技竞争的能力。二是请进来,加强与国外大学的校际合作,吸纳海外高层次优秀人才参与我校的教学、科研工作,包括教育合作和科研合作。通过上述方式,在全面提升我校教学与科研的层次和水平的同时,开阔教师的国际视野,提升师资队伍的创新能力。
5。实施教学基本功培训计划,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为了提高教学水平,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实施教学基本功培训计划。通过举办教学基本功和现代化教学技能培训班、推行青年教师试讲、听课、助课制度以及集体备课制度,使教师能够掌握教学基本功,能够熟练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并通过教学基本功大赛、优秀主讲教师评选、教学质量优秀奖评选等方式对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进行考核,促进和提高教学质量。
六、学科建设发展规划
(一)建设目标
至2012年,特色与优势重点学科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居国内同类型院校前列,其他重点学科处于省内同类型院校前列。
至2020年,特色与优势重点学科比较优势明显,居国内同类型院校首位,其他重点学科居国内同类型院校前列,达到国内知名、省内一流。
(二)建设内容
1.高水平重点学科和优势特色学科建设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因校制宜的原则,以若干基础相对较好的学科为主体,集中现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合理布局、重点发展,创建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水平重点学科和优势特色重点学科,推动学科整体水平的提高。
分二个层次推进学科建设:
第一个层次: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水平重点学科。根据辽宁省教育厅关于实施提升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学科建设工程的指导思想,力争建设成2-3个以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为基础,以国家一级学科重点学科为目标的高水平重点学科。
第二个层次:优势特色重点学科。力争建设成5-6个以突出本校特色和优势学科为重点、以省内一流水平为目标的的特色优势学科。
2.学科群与学科发展平台的构筑
依据学校现有的学科力量,紧紧围绕学校的发展特色与定位,构筑4-5个学科群,打造具有代表沈阳理工大学综合实力与研究特色研究方向。构建7-8个能够支撑学科与学科群发展的研究平台(基地)。新增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6个,省部级工程中心3-5个。
3.学科梯队建设
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以人才强校为战略,以学科梯队建设为重点,努力打造水平高、综合实力强的学科梯队。力争有2-3个学科梯队总体水平达到国家重点学科的水平,5-6个学科梯队总体水平达到省内一流的水平。
4.新增学科学位点的建设
力争在获得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的基础上,争取有3-5个博士点建设成功;新增6-10个一级硕士学科授权,独立申报二级硕士学科4-6个,扩充新的学科门类2-3个,新增工程领域硕士授权2-4个。
(三)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完善运行机制与管理办法
确立学科建设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龙头地位。学校成立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学科建设的统一领导和协调管理。在学科方向的调整与凝炼、学科队伍的汇聚与建设、重大课题的确定与评估等方面发挥专家作用。
学科建设实施分类建设和管理,按优势与特色学科、新兴交叉学科、传统与基础学科分类规划。建立学校统筹管理、学院监督管理和学科带头人责任管理三层管理机制,实施分层管理和目标管理模式。根据目标责任制的要求,建立和完善竞争激励与约束机制。完善资源共享机制,探索有效的管理模式。完善学科梯队建设、学科建设立项、基地建设、经费管理等相关环节的管理,使学科建设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